盧 鵬
在馬克思的理論體系中,無產階級是最具革命性的階級。但隨著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福利改革以及隨之而來的消費社會,一些西方學者認為馬克思的階級理論不過是在宗教衰落的時代虛構了一個“新上帝”的存在。與此類觀點相呼應,一些學者鼓吹全球化時代無階級社會已經到來。面對這些觀點,我們有必要深入理解無產階級概念,以馬克思主義立場和觀點應對所謂的無產階級消亡論的觀點。馬克思以辯證的視角多維度地考察了無產階級范疇,以歷史唯物主義的分析方法避免了對這個概念的簡單化、教條化理解。
其一,無產階級是一個歷史性范疇。在歷史唯物主義指導下,馬克思從現(xiàn)實出發(fā),將無產階級視為一個歷史性的范疇,在資產階級產生之前的歷史階段,無產階級并不存在。而隨著資產階級的不斷壯大,無產階級也逐漸興起,及至無產階級取得斗爭勝利之后,就會逐步消滅自己及自己的對立面,從而使無產階級范疇消亡。其二,無產階級是一個規(guī)定性范疇。也就是說,無產階級僅指代工業(yè)無產階級,大工業(yè)生產普遍化以后,工人完全喪失原先所占有的生產資料,勞動技能也被機械性勞作所替代,這就使所有工人的生產條件和生活環(huán)境逐漸趨同。生產機器的大規(guī)模應用使世界原本的地域性特征被完全打破,使工人由原本孤立的存在狀態(tài)走向聯(lián)合,成為真正具有革命性、組織性的無產階級。其三,無產階級是一個共同體范疇。馬克思從物質基礎、斗爭目的、存在狀態(tài)三個方面將無產階級定義為“真正共同體”:首先,構成無產階級的個人均喪失了生產資料,因而他們具有共同體形成中最關鍵的物質基礎。其次,作為共同體的無產階級有著堅決的革命意識、明確的自我認知與長遠的斗爭目標。最后,在無產階級組成的真正的共同體之中,各個人自由聯(lián)合在一起,沒有階級壓迫與對抗。其四,無產階級是一個道德范疇。在資本主義形成的過程中,一些為之服務的理論家一直試圖建立“人性自私論”的道德體系,從而宣傳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合理性和永恒性。馬克思則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指出超越社會存在階段的永恒道德是不可能存在的,道德必然受制于不同的階級利益。從這一層面來看,無產階級作為一個道德范疇而存在,將會在未來的歷史中取代資產階級道德,這種無產階級的道德使“人與人之間形成了團結、互助、平等的同志式的關系,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社會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等到進入共產主義社會,無產階級的道德便成為了全人類的道德。此時,道德也就不再是經濟利益的掩飾詞,不再具有階級性。
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清楚認識到一些西方資產階級學者的錯誤觀點??偟膩砜?,他們的理論大多立足于工人階級絕對數(shù)量的減少以及經濟、政治意義上階級斗爭的淡化。比如,一些西方研究者雖然以馬克思的繼承人自詡,但在理解無產階級范疇時卻與馬克思的理論背道而馳。他們宣稱當前資本主義文化早已使無產階級的斗爭性、抵抗性消失殆盡,無產階級不可避免地淪為“烏合之眾”。當前工人階級的生活、教育、消費等諸多方面確實比馬克思生活的時代有了較大的改善,但不論是從人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具體感受,還是從一系列翔實的社會調查數(shù)據來看,工人階級的階級現(xiàn)實感仍然非常明顯,階級社會仍然存在。筆者認為一些理論話語的不實之處基于兩個重要原因:一是以物質生活水平作為階級的唯一衡量標準,二是以靜止的分析方法替換了馬克思的歷史辯證法。此外,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研究中是將生產、再生產作為資本主義存在、發(fā)展的核心環(huán)節(jié),而一些西方研究者過分強調消費對無產階級的影響,選擇性忽視了無產階級所具有的生產性力量。以他們的邏輯來看,工人階級不是處在激烈的抗爭中,就是突然隕落并無以為繼。也就是說,他們只看到變化了的社會現(xiàn)實,而未看到無產階級變化了的斗爭方式。
那么,我們應當如何理解新的社會變化給階級理論帶來的沖擊?首先,我們要認識到雖然人們的生活經驗不斷發(fā)生變化,但資本主義剝削工人階級獲取剩余價值的方式并沒有任何改變,階級之間的流動也極其困難。其次,無產階級范疇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是一個辯證范疇,馬克思對無產階級的存在方式、歷史發(fā)展、斗爭目標、道德追求等方面都進行了綜合性的考察和說明。因此,馬克思對無產階級范疇的理解依舊符合當前的社會現(xiàn)實。我們應堅持以物質基礎作為界定無產階級范疇的根本出發(fā)點,但同時不應將之孤立化、抽象化,應當注意馬克思在運用無產階級范疇時所具有的多重含義。這對于理解當前世界的階級現(xiàn)實和團結無產階級,堅定共產主義信念,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文章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