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娟
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中把美德分為政治美德、基督教美德和私人美德,他把愛國主義置于政治美德的核心,認為對祖國的熱愛是一種義務和美德。黑格爾在《法哲學原理》中指出,真正的愛國主義是一種基于個人與政治國家間的利益統(tǒng)一的共享意識的“政治情感”。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綿延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愛國主義始終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終是激勵我國各族人民自強不息的強大力量。”并強調(diào):“古往今來,任何一個有作為的民族,都以自己的獨特精神著稱于世。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
在西方古典共和政治傳統(tǒng)中,愛國主義有著悠久的歷史。伯里克利《在陣亡將士葬禮上的演講》表達了希臘人基于對民主制的愛國主義認同;西塞羅在《論共和國》中指出羅馬人政治愛國主義的核心在于對共和國、共同自由和共同善的認同;阿奎那在《神學大全》中贊美了在從屬于對上帝的更高義務下,熱愛祖國的高貴的宗教愛國主義情感;布魯尼的《在斯特羅茲葬禮上的演講》激活了佛羅倫薩人一種與共和國自豪感相結(jié)合的獨特的政治性熱愛;當?shù)聡蛡虮M軍佛羅倫薩時,馬基雅維利寫信給好友韋托里,傾瀉“我愛祖國甚于愛自己的靈魂”的愛國主義激情。
愛國主義是政治美德的基礎,對祖國的熱愛是最重要的政治美德。愛國主義是一種理性之愛。國家是唯一真實存在的政治共同體,國之不存,民將焉附,因此每個公民都理性地懷有對祖國的熱愛。愛國主義也是一種義務之愛。西塞羅在《論義務》中強調(diào)服務于國家是最高的道德義務,沒有什么比國家的安全更重要,每個公民都應當全身心地為祖國奉獻。愛國主義還是一種守法之愛。國家的法律是公民幸福生活的基礎,是公民平等分享同胞快樂的保障,是公民生活方式得以形成的基石,因此公民把遵守國家的法律義務視為自由,愛國體現(xiàn)為對國家法律的熱愛和守法習慣。
在國家與公民的關系中,愛國主義不僅對公民提出了很高的道德要求,也對國家和政府提出了很高的道德要求。一個好國家、一個好政府是公民美德繁榮的土壤。在祖國中,應沒有社會壓迫和社會排斥,每個人都擁有自由和平等,并享有勞動、教育和醫(yī)療的尊嚴。在祖國中,應沒有社會不公和社會歧視,所有人作為平等的公民都能共享共和國的財富和繁榮,即使是農(nóng)民工,他們的聲音能被聽到,他們的權(quán)利能得到保障,他們用情感、快樂和汗水所創(chuàng)造、美化和鞏固的共和國的城市面貌能得到認可。唯有如此,公民對國家的情感在深度與強度上才是確切的,公民和國家之間才能形成一種更加緊密的團結(jié)。
愛國主義既是政治的,也是文化的。祖國具有政治意蘊,民族具有文化內(nèi)涵。祖國需要熱愛,民族文化則需要尊重。熱愛是一種基于團結(jié)與共享的激情,而尊重是一種基于同情與自豪的情感。尊重自己民族歷史是熱愛祖國的前提條件。愛國主義需要對過去的解釋,需要尋找追求共同歷史使命的共同文化,需要共同的精神記憶,這些構(gòu)成了愛國主義的歷史基礎。愛國者的政治承諾基于對民族文化的情感依附,未經(jīng)民族文化鞏固的愛國主義是抽象的、空洞的。一個愛國者,既要有對政治信念的認同,也要有對本民族優(yōu)秀歷史文化和精神的認同。政治信念與民族文化是相輔相成的。政治信念允許公民根據(jù)其本初的正確精神與文化而生活;民族文化則賦予人民以活力去履行對共同生活的承諾。對政治信念的熱愛是動員同胞的充分動機,而這又需要借助于對共同文化的喜愛來強化。
愛國主義政治是道德教育的政治。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說,“人的本質(zhì)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本質(zhì)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后天的社會生活實踐中逐步養(yǎng)成的。一個人不經(jīng)教導不可能做出放棄和犧牲自我的愛國行為。要用一種持續(xù)的教育教導對祖國的熱愛,通過社會發(fā)展的偉大成就、歷史事件的紀念活動、愛國主義的教育基地、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慶、國家的公祭儀式等,激發(fā)個體對祖國和民族共同體的想象,把個體與祖國和諧地統(tǒng)一在共同的傳說、共同的記憶、共同的英雄和共同的命運的信仰中,始終保持祖國在個體心中的活躍。愛國主義教育既存在于書本和課堂之中,也存在于一位父親關于岳飛精忠報國、戚繼光抗擊倭寇和林則徐虎門銷煙的講述之中,存在于帶著孩子從故宮到德勝門、從長城到十三陵的游歷之中。
偉大的事業(yè)需要偉大的精神。在新的歷史時期,要大力弘揚作為一種政治美德的愛國主義的道德力量,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共同精神支柱和強大精神動力。
(文章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