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頭市是石碑和磚文留存較多的地區(qū)。由包頭市圖書館館長高玉波、內(nèi)蒙古科技大學包頭醫(yī)學院歷史學教授(已退休)、圖書館地方文獻特約研究員張貴編篆的《包頭碑文匯編》一書,將包頭考古發(fā)現(xiàn)、歷史記載、地方史收錄、至今留存和親眼所見的石碑、磚文做了匯總和編輯。該書于2017年7月,由內(nèi)蒙古大學出版社出版。
《包頭碑文匯編》后記
包頭故地曾是北方民族匈奴、鮮卑、氐羌、回鶻、突厥、契丹、女真、黨項、蒙古等民族的駐牧地,漢族在秦漢、北魏、隋唐、元朝時期遷入又遷出。因此,歷代碑文多已流失或掩埋。
清代,晉陜大量“走西口”人落戶包頭,包頭成為我國西北皮毛、糧食的集散重鎮(zhèn)。包頭各寺廟都留存大量清代石碑,記載著包頭當時的政治、軍事、文化、宗教等。
民國以來,隨著寺廟的拆除和“舊城改造”,大量石碑遺失。我們只有從一些文獻資料獲得少量的碑文,整理出版了《包頭碑文匯編》。有的只知碑名而不知其碑文內(nèi)容沒有編入。
《包頭碑文匯編》編入我在30多年里親眼見到的30余塊石碑。我只抄錄到少數(shù)完整的碑文,多數(shù)字跡不清,只能抄錄一些可見之字。一些石碑當臺階或成建筑物,根本無法抄錄。這30余塊石碑現(xiàn)今多已不見,只有包頭市博物館搜集到少數(shù)幾塊。
現(xiàn)今文獻資料只有碑名,不知其碑文的還有:
審理將漢民拋尸黃河案碑(雍正三年)
包頭村放墾碑記(乾隆年間)
麥岱召村“一統(tǒng)”碑(乾隆年間)
重修財神廟碑記(嘉慶二十二年)
后腦包召碑記(道光二年)
葬馬升戰(zhàn)馬碑記(同治六年)
馬升西征馬化龍碑(同治十二年)
重修河神廟碑記(光緒五年)等
現(xiàn)在包頭各旗縣還有留存的石碑,有待相關部門能夠加以普查、保存和利用,期盼留存的碑文能為包頭人文歷史研究和文化產(chǎn)業(yè)發(fā)展做出貢獻。
包頭市圖書館烏蘭、張新、張繼忠參加了碑文的整理核對。由于包頭石碑年久字跡不清,編著者對碑文內(nèi)容理解不一。因此,碑文個別字可能誤寫,標點亦會有出入,望讀者能按碑文內(nèi)容加以指正。
包頭圖書館地方文獻特約研究員 張貴
2016年12月